想来,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信仰”这个命题时,已经是走到大一的结束了。在此之前一直觉得这个词做作又矫情,只当作是文人穷酸气而拼凑出来的东西。直到那一阵,由于很多问题纠缠的紧,困惑甚多,便逃避似的胡乱抓些有关宗教的书籍来读。有幸,这些东西多为经典,或出自大家,便使我对信仰有了些更深层次的认知,得以渡过一个慌乱时节。
全世界60多亿人口,只有少数几个*没有宗教,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自称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尤其是我们这些新生代,不信基督,不信耶稣,不信佛祖,不信来世今生,只相信那些都是迷信、是腐朽的谣言,我们天不怕地不怕,只相信人定胜天,所以儿子敢虐待自己的老子,人民公仆敢贪污巨额社会公款,执法人员敢同黑暗势力狼狈围歼,所以人越来越自私,背信弃义,人越来越不相信人。
其实,宗教信仰不是要你一定得跪下来给镀金大佛烧上几炷擎天香,不是要你拿出几个月的薪金交给庙里作香油钱,只是要让世上的人有种敬畏感,告诉自己冥冥中有种不为知的力量在关注着我们,因果是循环的,所以我们不能做坏事,我们要行善,我们得对别人真诚,我们得对得起良心。
今年暑假,曾跟着旅游团参观了苏州的几处景点,其中有一站是报恩寺。当我们行到寺中一处供奉着七尊释迦牟尼的佛堂时,导游虔诚的向游人讲解这庙宇的意义,它代表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修行历程,也象征着人的来世今生,因果循环的过程。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虽然不是佛家弟子,我还是虔诚的跪在佛祖前的蒲团上认真的拜了三拜,同行中也有几个人依序进行着这项神圣的仪式。
很快就轮到一个约35岁的中年妇女了,她刚要跪下来,此时膝盖已经成半弯的姿势了,突然几声“迷信”从身旁的两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嘴里吼出,估计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吧,她立马站起身来,尴尬的看了看早已有些不耐烦的丈夫,便牵起孩子们的手,和男人一同离去。
一瞬间,我感到有些无力,对那个突然站直的妇女,对她那两个叫嚷的孩子,对她那不耐烦的丈夫,还有对我自己,甚至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教育。
中年妇女本来也是被当场的气氛感染了吧,所以想用叩拜的方式传达内心的期盼还有她那莫名来的一丝敬畏。可是她的孩子说这是迷信呀,孩子的教科书里要求他们要有科学的精神,并以各种方式暗示他们信佛、信教都是愚昧的。说不定他们还以为*之所以不取缔这类活动,只是为了民族团结。所以她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她是孩子们的家长,她不能让孩子认为她迷信,她要树立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脸上的尴尬证明此时的她,全然忘记了那个动作的初衷。或许她还觉得她对不起在繁忙中抽时间陪自己和孩子游玩的丈夫,她竟为了迷信让丈夫等了那么久。
我当时很有种冲动,想冲上前去和她们说些什么。可是说什么呢,信仰还是敬畏?说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还是说在佛祖面前你们两个小孩不应该如此大呼小叫?潜移默化,一些固有的官学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为这已经是不用再思辨的宇宙真理,没有商讨的余地。我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说起,这个庞大的信仰命题。
我自己不也曾是那个无知的小孩么?曾鄙视一切的教徒,甚至还愤恨的辱骂它们愚昧。直到成为了一名人文学院的大学生,真正开始读书,开始认真生活后,才慢慢懂得那些虔诚的教徒。他们一步一叩首,一步一磕头,在前往心中圣殿布达拉宫的途中,默默的忏悔、祈祷和祝福,其实他们是幸福的,在这信仰的途中,他们抛却压在心头的沉重石头,反省过往人生,准备新的生活。当我们亲眼目睹身边人生老病死,遭遇许多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莫名的脆弱无助时,你还能嘲笑他们么?在神的面前,每个人都是乞丐,所以他们和我们都应该得到悲悯、尊重和包容。
我们的教育确实很大的欠缺了信仰教育这部分。从小在背书、做题、考试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学生们,全然不了解信仰究竟是什么,也很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偶尔心中出现些困惑也根本无法在正常生活中寻到答案。一旦失去了精确到每分钟的老师碎碎念的紧箍咒,很快就会陷入迷茫、颓废的深渊,为了打发空虚寂寞,便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刺激,享受虚拟世界杀人还升级的乐趣,满足农场偷菜的成就感,陶醉于远距离聊天的暧昧;抽烟、喝酒、打架、泡吧已成为日常生活,杀人抢劫也不算新鲜事,狂热而偏激的伪爱国情绪急剧膨胀,青春就这样在放逐中流逝。
如若自小就让孩子们了解信仰,我们就不会鄙视那些双膝跪地,渴求救赎的人们;当绳索解除,我们也依旧会攀住心中所坚信的那束光明,继续前行;当整个世界都变的焦躁而疯狂,我们也能在纷乱中查明内心,寻到虽然可能已被深藏的理智。
当然,信仰不单指宗教教义上清明大义的救世哲学,或许要说,宗教只是一种关乎信仰的仪式而已。很高的信仰是自然,就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潮涨潮落是信仰,冬去春来是信仰,按时自然起床也是信仰。
信仰很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菠萝蜜多”,行深即强调实践。早上天一亮,鸟一叫,自然就起床了;每天开开心心的按时上课,不逃不躲不牵强,这种信仰就是自然信仰。这种“自然信仰”是健康、有机的,非单一的信仰,指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以及生活信仰,财富信仰等,由生命的各种真实存在均衡出来的。
这信仰本身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对于思辨,一如《金刚经》,正反正反,思辨之严密,永远给我们一个东西再打破,然后让我们知道拥有后又失去的那种空的感觉。“万物皆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领会了这种空,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本身的美好。作为过程,就像幸福,它并不在于终点,也就是说,并非要我们去崇拜一个人或期待一样东西,而只是让我们保存一种崇拜感。只有心存敬畏,把信仰导回心灵,寻到生命本质的真相,人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