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文

刚柱子与六尺巷

来源: 西部文学网 时间:2021-07-13

刚柱子与六尺巷

文/安颖光

 

 

1

清明小长假参观了帝师故里——杜受田故居,之后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方能对得起杜家那些贤良的老前辈们,对得起在书香门第里参观感受到的氛围。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南街的杜受田故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历了数次扩建与修缮。2009年初,滨城区委、区政府启动了杜受田故居修复重点工程,本着“修旧如旧、尊重历史、还其原貌”的修缮原则,历时两年方顺利竣工,2011年,这座占地25亩的官僚故居府第开始对外开放。

杜府门前有两座木石牌坊。一座面东背西,上书“渤海雄邦”四个篆书大字;其西南方十几米处还有一座,面南背北,那是杜氏先人修建的进士坊。两座宏伟牌坊成直角状耸立在杜府门前,展示着精美的传统雕刻与绘画艺术。

与高大的牌坊相比,杜氏故居的大门非常狭窄,甚至是略显局促,三个人并走就显得十分拥挤。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世人的穿着样式和居住规制都是有对应级别的,按着当时杜家的声望以及当家人的官品,是可以建三道门的,也就是三间房屋宽度的门庭,可杜家十分低调,仅修了窄小的一道门庭。

笔者曾祖父安学程,上个世纪在安柴村里非常风光,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人称七先生。老人用一辈子的财富修建了前后两个大院落,所以我老家的门庭也十分气派,高度约4米左右,宽度按标准应是一道半门的。

对比起来,杜家的门庭还没有我老家的门庭宽阔呢!但我此时却陷入了深思。或许是杜家良好的家风造成了这一现象,为人处事做官都谦虚低调不张扬;又或许是杜家人对宣扬的东西内心有个标准,居住条件、饮食好坏不值得夸耀,奋发图强积极入世的精神才值得旌表,于是就出现了大牌坊、小门庭的格局。

 

2

杜氏故居包含28个小院落,每一个都是标准的四合院式结构,再加上祠堂、绣楼、大同客栈等建筑,杜氏故居就成为了鲁北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想要了解明清时期官宦人家在老家的居住状况,杜氏故居也可以成为*。

杜府里世俗典故、古训警句,还有木瓷文物、典型建筑实在是太多太多,若走马观花按着时空顺序也能写成一篇游记,可那就成了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流水账。挖掘其内在文化,然后重点剖析其一角,就成为了这篇散文的主要构思。

沿着青砖铺就的道路,来到故居西南一座略显简陋的小院,墙上刚柱子的故事立刻吸引到了我。好!落笔之处一下子从脑海里闪现出来,就从这里写起,写一写古代那些宰相们的肚量。

从明朝万历年间起,杜家一门人丁兴旺,修缮扩建房屋成了必须。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杜家再次扩建旧居,为了能让杜氏族人聚居在一起,杜家从四周的邻居家购置宅基地。由于价格优惠,杜家又公平公正交易,所以大量住户纷纷搬离旧宅成全杜家。

但到了西南角刚姓人家时,对方可能是不愿意撒手祖业,也可能是受孟母三迁故事的影响,尊崇杜氏家风并十分乐意与杜家为邻,因而死活不同意交易。杜家人着了急,就写信告诉了京城的杜鄂。当时杜鄂是吏部左侍郎,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高官,杜家人想凭借官威,让杜鄂稍微知会一下家乡的知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令杜家人大跌眼镜的是,杜鄂不仅没同意他们的要求,反而写信告诫了家人一番,“自家修房屋,不准难为乡亲。刚家如此品行刚烈,是我们杜家宅院的刚柱子,留下很好。”于是世间就有了“刚柱子”的故事,有的史料也称为“刚家角”。

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又想起点什么,杜家人如此宽宏处理与邻为善,应该也是受到什么优良风气的熏陶吧!

 

3

“刚柱子”的故事由端庄的导游女士口中娓娓道来,经过耳朵地慢慢过滤与渗透,我脑海中的念头也就慢慢清晰起来∶“刚柱子”的故事是发生在“六尺巷”故事之后,两者是一脉相传,存有共性的。

据安徽《桐城县志》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查阅“六尺巷”的史料,其实有多个版本。仅在清朝,就有纪晓岚、胡煦、傅以渐、王杰、何绍基、郑板桥、曾国藩七个“巷主”;时间再往前推移,到了明朝,还有探花崔桐,状元舒芬,景泰年间礼部尚书杨翥(zhu,四声,向上飞之意)、正德年间吏部尚书林瀚、嘉靖年间吏部尚书郭朴五位“巷主”;缩小时空距离,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李之芳也是一位“巷主”,他可是我们滨州惠民人。前前后后算下来,有名有姓影响又比较大的,就有十几个这样的故事,都是开始时先争地,后来经过做高官的家人的规劝然后再让地。而让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得益于那十几首大同小异的打油诗。

桐城人张英,其本人官至礼部尚书,而其次子张廷玉更为出名,雍正年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换了名称的宰相。由于父子二人在历史上俱赫赫有名,所以“六尺巷”故事也就以张英版本很为出名。

 

4

让桐城版“六尺巷”世人皆知的原因,除去两代主人官声显赫之外,还在于张家人体现的忠贞气节。在这里还需要举一个反例,提一提安徽合肥版的“六尺巷”,其主人气节就比张家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合肥市有一条永红路,而在以前却叫做龚湾巷,为什么起了个这样俗气的巷名呢?请听笔者一一道来。在明末这里居住着两家大户人家,一个有钱,一个有势。万家是巨商大贾,龚家的主事人龚鼎孳(zi,一声,生息,繁殖之意)在京城任礼部尚书。有一年两家同时翻盖房屋,为了宽敞一些,都想把山墙向外延伸一些,扩大房子的空间。一来二去,两家就打起了官司,但县令面对“双龙会”,自己仅是七品小官,不敢轻易判决,于是官司就拖了下来。

龚家人很生气,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就派人快马加鞭赶到了京城,想借助龚尚书的威望力压对方,打赢官司一振族威。龚尚书一听,士农工商排名倒数的商人也胆敢与官宦人家争地皮,勃然大怒,准备出手教训一下万家。倒是贤淑的童氏夫人规劝道:“朝廷要臣,官居高位,与邻居争地,岂不令人耻笑!何不大度一些,让万家几尺何妨?”

合肥龚家的族人有感于尚书夫妇的胸襟,就把相邻的山墙悄悄拆除并主动退让三尺。有道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万家人也拆除了山墙退后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为了纪念两家人的谦让,百姓就把这条巷子命名为龚万巷,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龚湾巷。

 

5

凭借龚湾巷的美名,龚鼎孳本可以流芳后世,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所不齿。

做为大明朝的高级官员,凭借文才又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受到世人尊崇。明朝灭亡后,不说以死殉国,很起码在新朝代永不出仕,方能对得起故朝。可我们的龚大尚书,先是投降了闯王李自成,转眼间又投降了满清朝廷,一人一生仕三朝,行为像极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堪称明清版的官场不倒翁。

此等人只宜夹起尾巴来做人,可龚大人大言不惭,自比为魏征,还把李自成誉为唐太宗,令人笑掉大牙。有人打趣道:“明朝灭亡,你怎么不给大明尽忠啊?”他说:“我的小妾不让啊!”他的小妾不是别人,就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

龚大人不是有一个贤惠的正房太太吗,这时童夫人到哪里去了?当龚鼎孽投降清朝北上京城做官时,大太太耻于丈夫的行为,在拒绝同行的同时,也拒绝接受清王朝的封赏。

龚鼎孳变节投降,不仅为明人所蔑视,也被清朝人瞧不起。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对他为人的评价“此等人只宜缩颈静坐,何得侈(chi,三声,过分之意)口论人”,“人果自立忠贞后可以责人”。乾隆帝对降清的明朝官员也是十分不齿,为此专门下诏修编《明季贰臣传》,龚鼎孶凭借其表现“成功”入选了此书。但为了得到汉族江山,多尔衮又不得不任用龚鼎孽,还要封赏他的夫人。大太太不受封,顾横波得了便宜,因而也就出现了名妓做诰命夫人的笑话。

在注重气节和名节的古代社会,龚鼎孳虽然文采出众,但他转眼仕三朝,品行与三姓家奴吕布有的一拼,还有置父母妻子于度外,闻讣告仍留连妓院,很终还迎娶了秦淮歌妓这几件事,让他气节与名节俱失。所以他这个“六尺巷主”鲜为人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6

返回头,再看看本文中的主人公们:

杜鄂留下了“刚柱子”,升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杜受田延续了良好的家风,没有凭借官威撵走刚姓人家;

张英让出了“六尺巷”,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照样友善对待邻居,没有恃强夺回那三尺地;

中年李之芳任吏部侍郎时,谦让出了惠民县“仁义胡同”,晚年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入阁代皇帝批阅文件、草拟圣旨,可谓是权倾朝野,李阁老同样没有恃强凌弱收回自家的几尺地基。

还有纪晓岚、王杰、曾国藩他们,除去郑板桥是七品县令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尚书级别的副国级高官。

他们没有凭借官威欺压良善、鱼肉乡里,而是本着恭谦礼让的态度与人为善、和睦乡里,使得尊让和谐的良好风气代代相传。文章写到这里,脑海里又联想起一句古语---“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笔者又为本文想好了另外一个贴切的名字---《瞧,那些宰相们的肚量!》

 

作者简介

 

安颖光,山东博兴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

哈尔滨哪个医院治疗癫痫病
北京癫痫病医院在哪
北京哪家治疗癫痫好

相关美文阅读: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