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回想一些旧事,比如行走过的街道,遇见的人,或者是某家咖啡厅,某朵不知名的花。我喜欢坐在窗边,沐着阳光,抱着书本,吹着清凉的风,慢慢像看电影一样,回忆一些画面的镜头。
很多年前,喜欢坐在咖啡厅或清吧里,偶尔拿着笔记,不停地写。很多年后,喜欢坐在屋里,抱着电脑,不停地写。记得那些夏季,喜欢穿着短裤,呼朋引类,一起跑去游泳池。现在的夏天,喜欢穿着碎花裙,踩着莲步,独自走在绿荫的校道上。
人越长大,就越孤独,越长大,就越不可言而无忌。小时候可以肆意嬉笑,知无不言,言而无尽。现在则慢慢变沉默,取而代之的是孤独。没有爽朗的笑声,只是抿嘴微细不语。
成长,是一本书,回忆是一种抒写的手法。成长,是一部电影,自己是主角,导演依然是自己,镜头却由多人或事物组成。成长,它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读懂它时,已经渐渐老去。
一生中,在为很多事情奔波。首先是学习,其次工作,再者成家立业。迁途,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逃离,再从逃离到稳定,稳定之后则有种淡淡的厌倦。收拾那些碗筷时,才发现生活这么简单,四菜一汤,柴米油盐酱醋,应有尽有。
抱着叶芝的《帷幕的颤抖》,我倦在床角,沉默于书中。每当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时,总会很投入到角色中去。跟着主人公,进入另一种文化领域。跨国界文化差异真的很大,那篇散文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在我头脑里却悟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一部《风声》竟然比它说的内容更透彻,于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阅读缺陷。
很多年前,喜欢读安妮宝贝的书,受其之影响,逐渐有种孤僻感。她文章细腻,忧伤,但不乏味。渐渐地,类似的文越来越多,很快被超越了。这是所谓过时之说法吗?口碑的形成,它是否也有过时之说?像你喜欢吃某种口味的菜,或者用某个品牌的护肤品时,是不是会让其伴你到终生?或者隔三差五地换掉?
很多年后,看的文越来越杂,比如纪伯伦的散文,泰戈尔诗集,圣经,诗经……等等。在阅读的时候,不断给自己总结,然后再回头修正自己所写的东西。才发现,离写作遥不可及。
很多年前,我跟父母说,将来要做一名音乐家。后来才知道,光有甜润的嗓音是不够的。
很多年后,我不再对谁说起自己的目标。因为生活是一本无法在青春阶段命名的书,它需要你快写到尾声时,才能用精简的几个字去做标题。
很多年前,为了完成一些心里的想法,通常处事会焦躁不安。每次攀爬时,心里莫名亢奋,期盼结果。很多年后,只想到一些事情做得更完美,变得坦然淡定。每次行动时,心里平无涟漪,做好很坏打算。
呵,恍然知道,其实都只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儿童癫痫能治疗吗长春癫痫病专业医院癫痫病有哪些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