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 正文

官山:恬静的安息地

来源: 西部文学网 时间:2021-07-08

初谒官山,是在2000年。 时令已逼近季秋,正是枫叶泛红的季节。坐在飞驰的汽车上,不知怎的,我脑海中不断地勾勒出一幅幅“官山红叶图”来,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如霞似火,灿若春花。 远远望去,一脉青山,层峦叠嶂,连绵不断;一泓碧水,不疾不徐,汩汩而流。恰逢斜风细雨,云烟氤氲。烟雾起自山腰而萦绕于山顶,青山隐逸,一片空蒙,让人无端地生出些遐思来。目之所及,仿佛不是沩宁山区的真景实物,而是一幅巨大的泼墨山水画。那份恬静与安宁,足以荡涤旅人的劳顿与风尘。 初知官山,始于家书。官山,原是枫林乡龙塘原的一座无名山,宋代时属衡阳郡。它的得名,源于先祖张浚、张栻父子。后读史书,方明原委。据《宋史》记载,“浚幼有大志,及为熙河幕官,遍行边垒,览观山川形势,时时与旧戌守将握手饮酒,问宗祖以来守边旧法,及军陈方略之宜”,他“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行,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敌俱存,故终身不言和议。”张浚官拜枢密使,功封魏国公,他执政于南宋朝廷多事之秋、*民族为难之时,一生忠君爱国,力主抗金,身经百战,历尽坎坷。隆兴二年(1164)七月,张浚在回长沙时,途经余干(今南昌),先后避暑于养正堂、清音堂。八月二十七日,先祖父子同游,步上山顶,复步下石蹬。张浚一路上并无倦意,张栻甚喜。张浚笑着对张栻说:“尔辈喜我强健,不知吾大命且不远矣!”八月二十八日,张浚命张栻坐于前,“问*得无弃四郡乎,且命作奏,且致仕。”他在临终之时手书付二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张栻、张杓二兄弟谨遵父命,与当年十一月辛亥,将一代忠臣贤相安放在南岳衡山之阴枫林乡龙塘原这座无名的青山之中。据《神道碑》记载:甫毕葬事,张栻即拜疏,言“吾与虏人不共戴天之仇。向来朝廷虽亦尝兴缟素之师,然玉帛之使,未尝不行乎其间,是以讲和之念未忘于胸中,而至诚恻恒之心,无以感格乎天人之际,此所以屡败而功不成也。今虽重为群邪所误,以蹙国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开圣心哉!谓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无纤芥之惑,然后明昭中外,公行奖罚,以快军民之愤,则人心悦、士气充,而敌不难却矣。继今以往,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贯彻上下,则迟以岁月,何功之不成!”随后十数年,张栻继承父志,一心抗金。 南宋淳熙七年(1180)二月,张栻卒于江陵(今属湖北)府舍。《神道碑》云:“淳熙七年二月甲申,(张栻)卒于江陵之府舍。比诏下,以公为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则不及拜矣。讣闻,上亦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静江之人哭之尤哀。柩出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其弟衡州使君杓,护其柩以归。”张栻弥留之际,“犹手书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宋史。道学传》)后归葬于父茔之侧。坟墓所在鞠为榛莽,士人亦鲜有知之者。自此以后,世人便将张浚父子安息的这座山叫做“官山”。 “青山有幸埋忠骨,黄土无情掩风流。”八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叱咤沙场、用兵如神、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金英雄和渊源濂洛、危微嗣继、与朱熹一起坐皋比而授经的一代宗师就这么静静地躺在着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自古“功绩铭于金石”。但是,御赐的“下马碑”和祠堂、书院早已不复存在。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土已经把他们的功绩一一湮没。如果没有这墓碑,谁还会把这两座普通的坟茔与他们的赫赫声威相提并论呢? 徜徉山间,满目翠绿,宛若仲春。我想起脑海中那子虚乌有的“官山红叶图”来,觉得好笑:官山没有枫树,何来满山红叶?!原来是自己不经意间把官山与岳麓山等名山扯在一起了,以为官山会和那些名山一样用满山红叶来装扮自己、招徕他人,根本不曾想到官山它居然这般朴实无华。虽然它有古木参天、老藤蜿蜒,也有怪石盘踞,飞瀑流泉,但更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绿色和平平淡淡的宁静。我想:这也许正是先祖选择这里的原因吧。他们生前目睹了太多的连天战祸,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他们所渴盼的,不正是让天下人都过上这种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安定生活吗?

郑州较好的癫痫医院
哈尔滨专业治癫痫医院
河北癫痫哪里治疗好

优秀美文摘抄

热门栏目